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介绍
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成立于1989年,该专业教育的特点是文、理、工交叉渗透,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;既掌握数理化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历史、文物考古的一般知识,又掌握文物保护材料应用、文物材质分析和文物保护修复等实际操作技能。培养能在考古、博物馆、文物管理机构从事文物保护与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。
行业前景:
截止2018年底,民办博物馆增加到811家,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了4510家,共有各类文博机构5728所 。追求数量与提高质量并举,发展、完善具有专题特色和自身优势的博物馆,是今后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方向,这为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和发展空间。同时国家重视文保人才的培养,2015年修订的《国家职业大典》已经把“文物修复师”首次列入大典,进入国家职业序列。
基础课程: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计算机基础与应用、公共艺术、历史、体育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、职业道德与法律、经济政治与社会。
专业课程:文物考古基础、文物保护技术基础、博物馆基础、美术基础、文物绘图、博物馆藏品保护与管理。
实训课程:青铜器修复与复制、陶瓷器制作与修复、书画装裱与修复、古籍修复与保护技术、田野考古技能、展馆解说。